发表时间:2011-4-14 12:01:49 浏览次数:
网站、手机、便携阅读器等新媒体正在对传统报业形成严重的冲击,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也已开始显现。4月18日,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网络媒体专业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文信息技术专委会在京联合举办研讨会,探讨媒体的数字化传播和经营管理问题。众多与会人士呼吁:传统报业应尽快实现转型,打造多媒体信息传播平台,以应对新媒体和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全球报业正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名誉理事长孙宝传对这场危机看得非常清楚。他说,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报业危机凸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报业股票大幅下挫,几乎到了全面崩溃的边缘:最大跌幅要数麦克拉奇公司,高达93.6%,纽约时报也下跌了56%。二是广告收入在连续4年负增长的基础上,2007—2008年度又减少16%左右。在高额负债的压力下,许多报业集团不得不变卖资产、减薪、裁员。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从去年年初到10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报业共裁减了2.24万人,占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67%。三是开始出现停刊、转网、请求破产保护等情况。有150年历史的《洛矶山新闻报》停刊了;七次获得普利策奖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止印刷,转为新闻网站;3月17日,具有146年历史的美国《西雅图邮报》出版了自己最后一期报纸,开始运营网络版。《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太阳时报》等纷纷申请破产保护。
孙宝传说,与以往的倒闭风潮相比,这次美国报业危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范围更广,过去是个案,强挤弱、大吃小,这次是全行业的,无一幸免;二是程度更深,以致历史悠久、实力强大、运行良好的报业集团也难以招架。
孙宝传说,美国的这次报业危机固然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有关,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主要依赖广告支撑的报业传统商业模式开始失效了。
美国报业的今天会不会就是中国报业的明天?孙宝传说,中国报业由于体制等方面的优势,能够维系更长的稳定期,不会像美国那样突然发生大的动荡,但是,全球报业已经开始进入衰落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报业也难以独善其身。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孙宝传的这一担忧在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中得到了验证。根据对全国139家报社印刷厂的调查,2008年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为1594亿印张,同比减少2.45%,这是16年来我国报纸印量首次出现下降。
孙宝传说,中国的网民已经超过了2.98亿,居世界第一,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高速增长,势必对报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3G手机在我国陆续上市并逐步普及,对报业更是雪上加霜。欧洲目前3G新闻业务的发展非常迅速,几乎80%的人都是通过3G手机接收新闻和信息,在i-phone手机上展现文字、图片和视频新闻,便捷、丰富而流畅,对用户有极大的诱惑力。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网络媒体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彦魁认为,新旧媒体目前处在冰水混合的共存状态,此消彼长。纸介报纸印刷和发行成本高,负担将会越来越沉重。新媒体正在成为受众的重要新闻来源,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和受众资源,呈现出勃勃生机。
应对的措施是进行数字化转型
孙宝传认为,转型是报业克服危机的唯一正确抉择。目前,对国内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一是坐等其变,二是速战速决,三是动中应变。坐等其变者为数不多,但确实存在。沿海某省就有3个地区一级的报社,至今连采编系统都没有建立,数字化转型自然更无从谈起。孙宝传说,这些报社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某些领导同志的观念陈旧恐怕是主要因素。实现数字化报业转型,报社领导的决策是关键。速战速决者有一个观点,认为数字报业战略转型是转瞬即逝的,只是四到五年的时间,因此,他们在2007年提出:“到2008年奥运会前,形成中国数字报业的基本形态,初步完成报业的新媒体布局。”提出一年之内要“推出500种以上的多媒体数字报纸,将电子阅读器实验扩大到20个左右的城市”等,事实证明速战速决是脱离实际的。多数的报社采取动中应变的策略,即在现有体制框架下,按照自身定位,保持现有的报纸运行特色,努力提高经营效益的同时,在新闻资源整合,技术标准推广,生产流程再造,传播渠道拓展,新媒体应用等方面积极而又谨慎地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数字化转型做了扎扎实实的准备,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记者了解到,广州日报、解放日报等报业集团已经开始了实施新媒体战略的尝试。解放日报积极打造多平台、多终端类型,统一内容、统一管理,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提供即时播报、电子报、现场报道等。他们还发动用户成立虚拟编辑部,由用户创作和组织内容,不久将定期发布i-Space自办报。方正阿帕比技术公司副总经理郑铁男认为,报业数字化,可以实现对新闻事件的全方位报道,如视频、文字、图片、音频、动画等,将大大提高报道的时效性,提升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李彦魁认为,传统报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必须从观念、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在观念方面,需整合全社新闻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新闻产品。变单一的部门规模扩展模式为整合全社资源的全员参与模式,充分发掘新闻生产力。在体制创新方面,应建立面向新媒体的大编辑部概念,实现跨采编部门的管理体制,比如成立新媒体编委会,为整合资源提供体制保障。在机制创新方面,一是建立基于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新旧媒体复合出版机制,实现采编部门、采编人员的多角色管理机制;建立面向多元化新闻产品的生产流程。二是建立面向新媒体的绩效考核机制。
孙宝传说,报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艰难、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其间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树立信心是克服困难、成功转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李彦魁认为,内容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传统报业转型的信心应来源于对自身内容优势的认识和把握。
构筑中国旧报刊资源网络平台
青苹果数据中心总裁唐五一认为,对传统报业而言,数字化并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应用层面的概念,数字化的规模取决于报业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同程度。韩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唐五一介绍说,韩国人正在从历史和文化中提炼“黄金”。韩国NHN公司拥有该国排名第一的检索门户网站Naver和最大网络游戏门户网站,他们花费了5000万美元打造韩国百年报刊阅读平台,集中加工提炼文化遗产精华。青苹果数据中心在承接韩国百年报刊数据制作工作的过程中,被韩国人对待文化的严肃态度所感染,也开始做中国报刊资源数字化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人民日报》、《申报》、《新青年》等100多种新旧报刊的数字化。
“中国旧报刊资源是中国文化资源的最后一块蛋糕,可惜它的开发利用,仍被业界所忽视。据不完全统计,从清朝末年至1949年的100多年间,中国发行过近2万种报刊期刊。目前仅仅数字化了很小的一部分,对它们全部加工,将是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措施。旧报刊中容纳了巨大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在现代社会信息数字化日趋完善的背景下,旧中国社会信息的数字化更为重要。国家应尽快出台措施,支持构筑中国旧报刊资源网络平台。”唐五一说。